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园区新闻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发布日期:2022-04-24 发布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529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结果,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继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又一国家级基地,是我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在国家层面获得的认可和肯定。

近年来,科技园不断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整合双创服务资源,构筑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陆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北省知识产权双创服务基地、省版权示范园区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资质和荣誉,理工大科技园孵化平台的不断升级,必将加速我校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区域创新带来新的增长极。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自设立以来,作为武汉理工大学“双创互融·四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助推创新创业事业不断繁荣发展。

孵化器紧密依托学校,创立理工特色品牌,充分利用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测试中心、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技术与科技情报平台资源,积极辅导和培育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学术带头人和技术持有者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充分发挥多学科和交叉学科优势,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众多特色平台服务、争取政府产业发展基金及社会融资等多种扶持手段,帮助入驻入孵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在园区形成以新材料、光纤传感、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船舶、港口机械装备及控制系统软件开发等为代表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

 

理工光科

 

南华工业

 

港迪电气

 

理工通宇

近年来,科技园持续强化“双创”服务品牌建设,加大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园孵化物理空间建设,持续招引师生优质创业团队和科技创新企业。截至目前,科技园孵化器自主物理空间面积已达2万平米。加速器面积12万平米。在孵企业培育创新工作成绩显著,2021年新增入孵企业26家,在孵企业达到135家。2021年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家、瞪羚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光谷3551人才、黄鹤英才等人才项目17人。园区企业新增申报发明专利136件、实用新型211件,软著80件、商标208件。在孵企业销售收入约2.5亿元,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类投融资3.67亿元,其中在孵企业融资1700余万元。

 

孵化楼

 

理工创业楼

科技园按照“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聚集区”的四级链接孵化机制,持续推进学校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发展。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梦工厂建设,从源头上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示范引领作用,实现“项目孵化与产业发展并重,产业带动孵化”的发展策略。

 

 

校内创业梦工场实景图

 

 

校内创业梦工场实景图

 

 

我校大学生双创活动

科技园孵化器强化创新资源聚集,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资源,不断完善“基础事务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业咨询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等五大孵化平台,其中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包括光纤传感工程实验中心、智能船舶工程平台、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测试平台、港口物流信息化平台。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园孵化器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材料测试中心、图书馆等公共技术与科技情报平台资源,积极辅导和培育师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2021年累计接受园区企业检验任务968件次。依托园区企业建立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测试平台,为初创企业及团队提供相关服务85次,参与人数568人次,不仅为初创企业节省了280万元研发经费,还极大增强了园区企业技术平台与孵化器企业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调动了整个园区的创新活力。

 

新能源电驱动技术测试平台

 

智能舰船VR操作体验平台

 

图书馆

 

测试中心

近年来,理工科技园先后承办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60余场,协助对接科技成果转化468项,转化金额3.5亿元。协助学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及资金累计投资园区企业近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近百亿元,有力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紧密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未来科技园将充分依托武汉理工大学科研、学科、人才优势,继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探索以科技和企业资源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努力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科技产业创业辅导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和培育、企业金融对接实验基地,打造“产业融合+技术指导+创业辅导+人才培养+金融对接+政策引导”全方位的创新型创业服务体系,加速培育初创师生团队、加速引导在孵企业成长,争创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一流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好学校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